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五行相互關係 -肺臟、小腸

金=肺臟、小腸/顏色:白色/主皮膚、鼻子
金:肺位於胸腔,上達氣道,喉為門戶,開竅於鼻,為氣體出入之所,司呼吸,主氣的生化和分布,助血液循環而貫通百脈。
 
(一)主氣:
主呼吸之你:即通過肺的呼吸作用,吸進自然界的清氣(氧氣)和呼出體外的濁氣(二氧化碳)。正常情況下,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如因病邪所傷玫使氣機不暢,肺氣壅塞引起呼吸功能不調時,則有咳嗽、氣喘、呼吸不利等症狀。
主真氣:飲食經過脾胃消化後產生的水谷精微之氣與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成為真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氣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它的生化、分布與調節均有賴於肺,即肺主一身之氣,故肺氣虛時可見體倦無力、氣短懶言、自汗等氣虛的症狀。

(二)肺主宣發和肅降正常肺氣應宣發通暢,以使肺發揮正常生理作用。如外邪犯肺,肺氣失宣,可引起氣滯胸悶、咳喘等症狀。
  肅降即清肅下降的意思。肺氣以清肅下降為順,如病邪犯肺,則可使其肅降功能失常,引起咳喘或水濕停留、尿少、水腫等症。
  宣發與肅降這兩種功能互相協調,一方面使氣和津液輸布於全身,另一方面又能使機體不致於發生氣滯、氣逆和水濕停留等病變。

(三)主通調水道:水體內水液的運行依靠肺氣的通調、脾氣的轉輸、腎氣的開闔及膀胱的氣化,因而小便通利。肺所以能通調水道,主要是以靠肺氣的肅降,使水液歸腎而下注於膀胱,排出體外。如外邪襲肺,肺氣不宣,肅降無能,水液不得通調,則可出現小便不利、浮腫等症。故有〞肺為水上之源〞的說法。(金生水)

(四)主聲:聲音的產生與肺的功能有關。肺氣充足人的聲音宏亮,肺氣虛弱的人聲音低微。風寒襲肺時,肺氣閉塞,可出現聲音嘶啞或失聲。

(五)開竅於鼻:鼻是氣體出入之通道,與肺直接相連。肺氣正常,則鼻竅通利,嗅覺靈敏。若肺有病則可出現鼻塞、流涕、嗅覺異常,甚則出現鼻翼煽動,呼吸困難等症。

(六)肺合皮毛:皮毛指人體的肌表與毛孔,是人體抵抗外邪的屏障。肺能將衛氣和津液輸布到肌表,溫養皮毛,以維持其正常的生堙功能。肺氣充足則皮毛潤澤,汗孔開合正常,機體不易受外邪的侵襲。若肺氣虛弱,則衛外之氣不足,肌表不固,容易自汗,並易受外邪侵襲而經常感冒,而外邪侵襲肌表,又多引起肺的病症。肺與肌表、皮毛關係密切。中醫有〞肺與皮毛相表裏〞、〞肺合皮毛〞等說法。

小腸的主要功能是受盛胃中的水谷(飲食),主化物(消化)和分別清澤(〞清〞指飲食消化後的精華部份;〞濁〞指消化後的糟粕)。胃中水谷進入小腸後,由小腸進一步消化,使清者吸收,再通過脾的轉輸而注入身體各部,成為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濁者或下注大腸,或滲入膀胱,形成大小便而排出體外。所以小腸有病時,除影響消化吸收外,還會出現大小便的異常,但小腸的這些功能,又往往概括在脾臟功能之內。
 
根據上述生理和病理的表現,可見中醫的心包括了循環、血液、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系統等。臨床上某些心血管疾患、血液疾患、神經精神疾患、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舌體疾患等,往往與心有關。小腸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有病時主要表現消化吸收不良和大小便異常。總之,根據上述生理和病理的表現,可見中醫的肺主要是指呼吸系統,但對體液和血液循環也有調節作用。肺與鼻、皮毛、聲音均有密切關係,臨床上凡屬呼吸系統、體液和血液循環、咽喉等方面的疾患,多可從肺論治。大腸有病則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和症狀之異常。
因土生金,故脾、胃功能無法正常運作時肺臟也相對受到影響,而肺臟與皮膚、鼻子有關聯,故皮膚健康與否,與肺臟有直接關聯性,而現今空氣之嚴重污染造成大多數人有的鼻病(如氣喘、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竇炎、鼻蓄膿、皮膚過敏等)其治本之道仍必須由肺部條理。